您的位置: 首页 > 百科知识 >

为什么生态缸不用换水(揭秘“免换水”古法生态缸)

100次浏览     发布时间:2025-05-05 00:30:25    

各位鱼友大家好,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,养鱼设备越来越先进,养鱼理念也在不断更新。然而,养鱼这项爱好可以追溯到古代,金鱼就是由古人从鲫鱼培育出来的观赏鱼。在没有现代鱼缸专用设备和科学养鱼理念的情况下,古人是如何养鱼的呢?


首先,古法养鱼注重的是大水体、低密度、勤换水、晒太阳和安全感。这些方法与现代科学养鱼理念不谋而合,证明了古人养鱼的智慧和自然的养鱼秘籍。

瓦缸、木海、陶盆等是古法养鱼的主要容器,这些容器天然的孔隙较大,透气性好。同时,粗糙的表面可以附着消化细菌和藻类,具有一定的净水和增氧作用。这些容器一般开口较大,高度适中,可以让水体最大限度地与空气接触,增加水体的容氧量。

瓦缸养的鱼密度较低,对水体破坏污染程度低,对鱼缸的消化系统和氧含量要求不高。这降低了鱼的生存压力,有利于鱼的健康生长。

瓦缸一般放在院子里,阳光可以直接照射到,这不仅可以杀死水中的有害细菌,还可以促进绿藻的生长和光合作用。这种自然环境为鱼类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环境。

频繁换水是古代养鱼的另一个重要特点。在换水的同时,鱼粪也被清理出去,从而降低氨氮亚硝酸盐的含量。这有利于维持鱼缸的清洁和鱼的健康。

瓦缸里的鱼容易出状态。由于玻璃缸是透明的,四周都透明,鱼不安定,没有安全感。而瓦缸只能通过水面观赏,鱼在盆里比较有安全感,安定下来就不害怕了。这种安全感有助于提升鱼的体质。


虽然现代设备越来越丰富,但人们也越来越懒惰。使用过滤系统和除油膜等设备可以让人们更轻松地养鱼。然而,我们不应该忘记鱼缸的密度对鱼的健康有着重要影响。在密度低的情况下,鱼的生存环境更好,更容易饲养。

虽然纯古法养鱼已经不多见了,但古人的养鱼智慧仍然对我们有很多参考、借鉴和学习意义。

然而,网上那些打着“免换水”旗号的“古法生态缸”,看似诱人的宣传,流量还很大,却隐藏着深不可测的猫腻。

首先,让我们理清一个概念:古法养鱼和生态缸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。古法养鱼注重的是培养绿水绿藻,而生态缸则强调水体的自我净化。那么,能否将两者混为一谈呢?答案显然是不行。

那些声称“免换水”的古法生态缸,究竟能否实现呢?理论上可以,但实现难度极大。首先,水体要大,鱼要少,鱼的个体也要小,因为个体小摄食量就少,拉的少水质就更好保持。其次,投喂量要极低,甚至不喂食。最后,也是最关键的,鱼要适应这种环境。

而对于火山石铺底、底沙水草等元素,它们更多地是用来提升观赏性,而不是净化水质的关键。菌类和水草的净化作用在静态的水体中微乎其微。

那么,网上那些声称实现生态缸的人,是否真的如他们所说呢?养了一周或一个月没死鱼,并不能说明实现了生态缸。真正的生态缸需要经历一个四季的考验,春夏秋冬一个完整的轮回。只有经历过各种考验,如何度夏、怎么过冬还能保持鱼的生活率才可以说实现了生态缸。

而那些表演生态缸的人,是否真的做到了呢?我相信绝大多数都是失败的。网上绝大多数的生态缸里展示的饲养效果都是演出来的。如果你仔细观察,会发现他们养的多数都是孔雀鱼。孔雀鱼是一种非常容易饲养的鱼类,成活率极高,这也是为什么养过孔雀鱼的人都知道它的称号是“百万鱼”,不是没有道理的。在生态缸里养孔雀鱼,总不能每隔十天半个月就去捞点鱼去放生吧。你看到的只是别人想让你看到的假象。即使有人做到了,那也一定是凤毛麟角。


所以,不要被那些看似诱人的宣传所迷惑,理性看待这些所谓的“免换水”古法生态缸,不要盲目跟风。


网站内容来自网络,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,立即删除!
Copyright © 满文网 琼ICP备2023010365号-48